今天是第20个世界献血者日,活动口号是:捐献血液,分享生命。活动主题是:汇聚青春正能量,无偿献血传爱心。生命呼唤血液,爱心需要奉献,青年团体是无偿献血的生力军,他们中有心系天下慷慨激昂的人,有科技兴国埋头苦干的人,有辛勤工作用汗水建设家园的人,更有面朝黄土耕种人生的人。无论他是谁,一个个小小的个体,汇聚成爱的磅礴力量,一代代接力传承,用人生谱写诠释——
齐医学院:无偿献血践行医者誓言
“自从2008年与市红十字中心血站建立长期联系以来,学院大学生累计献血人数达13000余人次。”齐齐哈尔医学院团委副书记李嘉向记者介绍,这所始建于1946年,目前在校生1.5万多人的医学院校,2017年荣获黑龙江省无偿献血先进单位,他们用行动来践行医者的誓言,救死扶伤,用热血彰显高校学子的青春力量。
齐齐哈尔医学院最近一次组织献血是五一前夕,近千名学生献血15.6万多毫升,大学生们用热血致敬青春。大学生盛元镜献血后说:“没有我们学医的更明白血液对于临床患者的意义。作为未来的医务工作者,献血对于我们来说是义不容辞的责任。”的确,齐齐哈尔医学院多年来一直支持无偿献血工作,每次组织献血,学院团委和学生会通过校园网主页、共青团公众号还有校园之声广播电台进行宣传。献血现场准备好红糖水等食物,给献血的学生补充体力,增加献血者志愿服务时长,并奖励思想教育实践分。总之,齐齐哈尔医学院着力提高大学生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意识,将爱心献血活动持续下去。
扈春江:抢午休时间来献血
5月30日中午12点半,利用午休时间,扈春江赶到血站,献血小板。“我在市政务服务中心工作,下午还有会,献血完得赶紧回去。”扈春江还说他每次如约来献血小板,都是选择同一个机台,利用午休时间来献,这是他第25次献血。
34岁的扈春江还清晰的记得他第一次献血的情形。那是2008年12月,他在黑龙江工程学院读大一,和室友一起献血,结果他献成了,室友没合格。哈尔滨血站奖励他一对儿情侣表,他放寒假自豪地送给父母,父母很高兴,还戴着去单位“显摆”,告诉同事这是孩子献血得的,“我是爸妈心中的英雄。”
扈春江说,他是怀有感恩之心,报有回馈社会的想法坚持献血的。6岁时他出过车祸,是别人的血挽救了他的生命,他看过一个无偿献血宣传语:“献血是最简单的公益。”每次献血过后收到短信,通知他的血已经用于临床患者身上,他都感觉万分自豪,自己又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,将爱传递。6月14日是世界献血者日,他这个有仪式感的人已经预约,在献血者的节日当天来献血。
丛博:长大后我就成了你
“记得那年我8岁,爸爸带我来的血站,他献血,我在旁边看血站电视放的动画片‘金甲战士’。”这个画面刻入了丛博的记忆中。直到2005年,他把自己的献血证举给他老爸看,骄傲地说:“我也献血了!”
6月4日,25岁的丛博如约来到市中心血站献血小板,他是名轮滑教练,平时上课很忙,周末也是推掉上午的课来献血的,要是临床有患者急需用心,血站招募,他就得和别人串课,然后连续上课才能腾出时间来。他上次献血是4月16日母亲节,丛博给母亲扫完墓,就来到血站献血小板,他用这种方式思念自己的母亲,“我妈生前也和我爸一样献血,我爸去年摔坏了右腿,我就暂时不让他献了。”
丛博告诉记者,献血是有传承的,他经常看到爸爸把献血证铺一床,他想自己长大了也献血,一定要盖过老爸。他的爸爸丛晓东成了他的榜样,而他也成了他的学生们眼里的英雄,孩子们上课时看到教练的胳膊上贴着止血胶布就问他咋地了,他轻描淡写地说献血了,他从孩子们明亮的眼里看到了“崇拜”,和他当年看爸爸的眼神儿一样。丛博想,那眼神分明是在说“长大了我也将成为你”!
宋科龙:做公益中实现自我价值
“我获得2020年至2021年度全国无偿献血铜奖荣誉。”36岁的宋科龙很骄傲,自己坚持常年献血,通过做公益在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。
宋科龙打小儿就是个爱帮助别人的人。在老家农村,谁家盖房子拉土坯,他就上手帮忙,村里有孤寡老人,他帮着干农活,他爸爸会修车,他就跟着学,学会了就帮村邻免费修。2011年12月,他在北京工作,看到流动采血车,他就开始了献血的日子。记得有次献血留血样,说存在中华骨髓库,一旦有配型匹配的,就可以捐献骨髓挽救他人生命,他毫无顾虑地选择了留样,还在红十字会签过器官捐献承诺书。
疫情三年期间,他在社区志愿服务,防控消杀、核酸检测维持秩序。血站库存紧张,他得到信息就毫不犹豫地去献血,2022年1月民兵训练,他也成为一名战士,勇往直前。三年前在朋友圈,他听说我市有了蓝天救援队,他马上报名,经过培训第一批成为了综合救援组的正式队员,随时准备,实施救援。他在日常生活中,不仅自己无私献血,还向周围的人宣传无偿献血的好处,他说,“我这辈子都要坚持献血,做一辈子公益。”